一,、引言
長期以來,,以“語言訓練為導向”的英語教學理念支配著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致使學生的學術語言,、綜合能力,、綜合素質都未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為了更好的培養(yǎng)專業(yè)復合型外語人才,近年來外語教學中開始引入了內容與語言相融合的教學理念,。內容與語言融合型學習簡稱CLIL,,又稱為課語整合式學習,由芬蘭學者David Marsh于1994年提出,,之后Coyle構建了極具影響力的4Cs理論框架,,包含內容(content)、交際(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和認知(cognition)四個模塊,,其中內容指學科內容中特定的專業(yè)知識,,交際指語言習得與應用,認知指學習與思維,,文化指跨文化意識和全球公民身份,,內容、交際,、認知和文化共同構成課堂學習語境,,突出交際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我國學者??偨淌谠诳偨Y我國歷史上成功開展外語教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外語教育中遵循內容與語言融合教育理念的必要性,。他強調把語言教學構建于某個主題內容之上,,語言技能與知識互為語境化,為外語學習營造自然的社會認知語境,,實現(xiàn)語境真實化,、語用交際化、學習自主化,。學習者以外語為手段學習學科知識,,用外語對學科知識進行概念定義、類別區(qū)分,、理論假設,、原因解讀、對策剖析,、結果評價等思維活動,,有學科語境依托的新的語言表達形式意味著新的思維視野,新的思維視野提高學習者的概念理解能力,,推動更高級別的思維活動,。
內容與語言相融合的教學設計需要兼顧任務的現(xiàn)實功能和教學功能。現(xiàn)實功能是指日常生活中學習的現(xiàn)實目的,,包括增長知識,,豐富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語言文字之美等,;教學功能是指學習者通過閱讀素材,,感知語言使用,學習語言知識和英語閱讀技能等,。目前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興趣不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過于偏重教學語言功能,,而忽視了其現(xiàn)實的內容功能。本文擬以新一代大學英語基礎篇第一冊第二單元的教學設計為例,,探討內容與語言融合教學的實踐途徑,,為外語教學理論研究提供更多案例積累,。
二、內容與語言融合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
2.1 校情分析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以本科教育為主的國際化,、應用型,、綜合性的普通高校,學校以德育教育,、國際化教育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為特色辦學理念,,注重在教學中不斷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努力構建起了以“禮”“樂”為核心的特色通識教育體系,,堅持育人育才相容相嵌的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人文素養(yǎng)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服務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
2.2 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為我校國際合作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大一本科學生。國際合作學院是我校專門開展特色外語教育,、國際合作教育和留學生教育的二級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具有扎實漢語基礎知識、具有較高人文素養(yǎng),、具備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內外各類學校從事漢語教學或從事與語言文化傳播交流相關工作,。
根據入學水平測試,本專業(yè)學生英語水平處于《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四級水平,,學生大多閱讀與聽力技能良好而寫作,、翻譯和口語等產出能力較弱。作為大一剛入校學生,,學生普遍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對中國文化相關知識缺乏系統(tǒng)認知,不熟悉相關文化知識的英語表達,,不能勝任當前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實踐要求,,不能實現(xiàn)跨文化的雙向交流。但與此同時,,學生對中國文化有強烈的興趣和自豪感,,對熟悉的文化現(xiàn)象有一定的思考,學生對傳承和傳播中國文化有很強的責任感,,也愿意進行真實場景的跨文化交流,。
2.3 課程目標
我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大學英語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以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為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學習通智慧教學為課堂互動管理平臺以及慕課平臺為學習資源擴展平臺的三位一體化教學模式,。從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語言輸入,提升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本專業(yè)大學英語課程利用我校開展的漢國教學生與來華留學生語伴互助活動優(yōu)勢,,以每單元完成一個跨文化交際任務為驅動,將中西文化對比與外語語言教學相融合,,提升本專業(yè)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幫助拓展學生國際視野,使學生在中外思想和文化的比較中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在春風化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4教學材料分析
新一代大學英語基礎篇教材以產出導向理論為設計理念,,本次教學實踐以新一代第2單元為例,,單元主題為語言魅力,,包含一篇《英語是一門瘋狂語言》的說明文和一篇《一封寫給漢語的公開信》的書信類文章,。在《英語是一門瘋狂語言》文章中,作者用大量豐富的例子詼諧幽默地闡釋了英語詞匯量大且表達方式瘋狂的特點,。《一封寫給漢語的公開信》文中,,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將漢語比作自己的女朋友,描述了與漢語相處時的痛苦與沮喪,,表達了漢語學習目前雖然存在挑戰(zhàn),,但一定會將漢語學好的信心與決心。單元iProduce環(huán)節(jié)要求最終產出目標為向初學漢語的留學生介紹漢語的特點并給出漢語學習建議,,產出任務完全符合漢語國家教育專業(yè)未來職業(yè)需求,。
2.5 單元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學情分析及單元教材主題,教師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分為語言目標和內容目標,,其中語言目標包含:(1)了解說明文和書信類題材的結構和格式要求,;(2)能恰當運用舉例和對比類過渡詞豐富句式,使表達更連貫,,通順,;(3)能用本單元重點詞匯與短語描述外語學習感受;(4)能用本單元重點詞匯與短語提出外語學習方法建議,;(5)能結合單元內容和拓展材料,,通過小組合作,用英語描述漢語語言的特點;內容目標包含:(1)通過英漢語言瘋狂表達的搜集和對比分享,,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外語學習中的挑戰(zhàn),;(2)通過對中國人學習英語歷史原因探索,使學生能夠認識學好英語的重要性,,并產生“人人當好國家代言人”的使命感,;(3)通過對漢語特點的認知,提升學生對中國語言文字魅力的文化自信,,激發(fā)對民族語言的認同感和自豪感,。(4)通過對英漢語言音、形,、義的對比,,提高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及系統(tǒng)對比分析事物的能力;(5)通過中國學生與留學生的語伴小組活動,,增強學生在真實場景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6教學任務設計
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本專業(yè)學生的學科知識,,通過課前驅動,,課中促成,全過程評價為教學流程,,學生始終在適度緊張,,高度興奮的狀態(tài)中搜集、整合,、實踐語言知識,,并且需要經過努力,才能順利地完成各項學習任務,。教學中設計了具有一定特點,、深度與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任務一:結合大一剛開設的現(xiàn)代漢語專業(yè)課程內容,,要求學生從語言的語音,、語形、語義和語法層面對比分析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該任務具有一定的深度,,挑戰(zhàn)了學生對英漢兩種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力,同時也挑戰(zhàn)了學生對于語言的觀察與分析能力,。任務二:采訪新入校的的外國留學生語伴,,了解他們的漢語學習困難,并能運用專業(yè)知識提出有針對性的學習建議,。任務要求學生在真實的跨文化交際中應用自己的語言能力與學科內容,,針對不同漢語水平的留學生學習障礙提供針對性的方案,。此任務既解決了學生真實交際需求,又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與寫作表達,,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7 教學評價
本單元教學在內容上將語言教學與學科內容教學有機結合,以學習活動為中心,把知識點學習貫穿于情境實踐和案例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敏感度,,引導學生形成自覺對比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
課程評價分為形成性評和終結性評估兩種形式,。形成性評估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促進學生的學和改進教師的教為目的,采取多樣化的考查形式與手段,。評價方式中構建了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形式,,以自評、互評,、師評和機評為評價主體的師生合作相結合的評價體系,。評價手段包括:超星學習通平臺、U校園,、iWrite系統(tǒng),、電子檔案袋以及相關動態(tài)評價等。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在本單元開始對學生進行前期診斷性評價,,檢測學生前期知識儲備與漏洞,;單元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督促學生堅持日常認真學習,;單元結束通過單元小測完成對學生的總結性評價,。評價主要內容包括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式、基本知識與能力多個方面,。課后撰寫自我反思是學生自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課程收獲和自身存在的問題的深度思考,能使育人目標得以進一步的鞏固和貫徹,,從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入手,反思各階段的學習所獲,、態(tài)度轉變,、進步程度和存在的問題。同時,,教師也能及時了解本單元的教學及育人效果,,確保語言和育人目標,。
三、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作為核心通識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重要性不可替代,,“要增加學生在社會、文化,、科學等領域的知識儲備,,拓寬國際視野,提升綜合文化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闭Z言能力是人需要具備的多種重要能力之一,外語教育必須服務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內容與語言融合教育理念是當今外語教育領域所推崇的教育理念,,內容與語言融合教學對學生的語言技能發(fā)展和專業(yè)知識學習產生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在激發(fā)學生興趣,,改變學生認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都發(fā)揮著積極作用,。通過融合式教學重構,,跳出單純關注語言教學的傳統(tǒng)模式,促使教師轉變語言教學觀,、測評觀,、推動教師自我認知發(fā)展和自我職業(yè)成長。在實踐的過程中應注意語言與學科內容結合中學生的接受度和有效度,。對于當今的外語教育而言,,踐行內容與語言融合的教育是外語教學改革實踐努力的方向,也為教師未來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啟迪,。
作者信息:高雅慧,,西安外事學院國際合作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