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科技哲學界,,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直活躍著一位年輕的學者,。他15歲從湖北考上北京大學,就讀空間物理專業(yè),;19歲從物理轉向哲學,,進入北大哲學系讀研;33歲被破格晉升,,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最年輕的研究員,;35歲重回北大任教,開設“科學通史”課程,;52歲入清華大學任科學史系主任,。他就是科學史研究學者吳國盛。
“科學”二字在今天,,幾乎是人盡皆知的詞匯,。但要回答究竟什么是科學,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為了向大眾普及科學與科學史,,吳國盛在這個領域深耕數(shù)十年,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他先后創(chuàng)作了《科學的歷程》《什么是科學》《科學史筆記》等相關通俗論著,,為科學史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科學應該有一顆超越功利的心”是他一貫堅守的主張,,在他看來,,科學應是“來源于對真理純粹的追求,對宇宙奧秘本身的好奇,,對理論本身和內在邏輯的貫通,,而并非來源于其具體用途”。
從科學到哲學
1964年9月,吳國盛出生于湖北省廣濟縣(今武穴市)的一個農(nóng)村家庭,。父親是當?shù)氐囊幻l(xiāng)村教師,。5歲時,吳國盛便開始上學,。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吳國盛的成績自小一直名列前茅。
上世紀80年代,,整個社會的主題是解放思想,,李澤厚形容那個年代的年輕人“每個學生都洋溢著一種青春的氣味和對思想的渴望”。
和當時的許多年輕人一樣,,吳國盛懷揣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理想主義氣質,,是個典型的文藝青年,熱愛閱讀文學作品,。然而在當時“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思想的影響下,高考過后,,吳國盛在專業(yè)報考時還是選擇了理科,。
1979年高考過后,吳國盛憑借物理98分的成績(百分制),,抱著“物理分高,,報物理專業(yè)更容易被錄取”的心態(tài),報考了北京大學空間物理專業(yè),,被成功錄取,。當時,吳國盛15歲,。
上了大學之后,,吳國盛仍堅持著閱讀的習慣,讀了很多文學作品,,還嘗試寫過小說,。在日復一日的學習過程中,吳國盛日漸發(fā)現(xiàn),,自己對于應用性較強的空間物理專業(yè)并不喜歡,,他更為熱愛理論性的東西。但由于當時跨專業(yè)特別困難,,轉專業(yè)的想法未能實現(xiàn),。大三時,受哲學系同鄉(xiāng)的影響,,吳國盛對哲學產(chǎn)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開始閱讀哲學著作,,聽哲學系相關課程,并于本科畢業(yè)后轉而攻讀北京大學哲學系自然辯證法專業(yè),。
科學和哲學的關系是什么,?這個問題的思考成為吳國盛開始進入哲學的一個關節(jié)點。“事實上在沒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認為沒有入哲學門,,可能是講一些科學的一般問題而已。只有思考這個問題,,你才發(fā)現(xiàn)有一個哲學的維度,,有一個哲學的思考問題方式,它跟科學不一樣,?!?/span>
完成這個跨界的主要資源來自康德??档抡軐W給予吳國盛以啟發(fā)——科學思維所忽略的很多東西才是哲學的開始之處,,而不是說科學關注的東西是哲學關注的東西。
因此,,轉學哲學之后的吳國盛,,并未放棄科學,哲學學習之余,,他還讀了《愛因斯坦文集》,并結識了《愛因斯坦文集》的翻譯者們以及他們周邊的一些人,,像許良英,、趙中立、范岱年等,,受到很大影響,。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吳國盛產(chǎn)生了做科學思想史的想法,。
最年輕的研究員
1986年碩士畢業(yè)后,,吳國盛被分配到了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在這里,,吳國盛結識了哲學系著名博士生導師,、哲學大師葉秀山先生。在與葉先生同事的日子里,,吳國盛表示自己“每每和他聊天都受益匪淺”,。
1980年代末,吳國盛承接了翻譯英國哲學家羅賓·柯林伍德《自然的觀念》的工作,。這次的翻譯工作對他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它奠定了我后來學術道路的思想發(fā)端。通過翻譯《自然的觀念》,我發(fā)現(xiàn)在‘科學思想史’領域中有一大堆金礦沒有被挖掘出來,?!?/span>
在柯林伍德思想的啟發(fā)之下,吳國盛開始了科學思想史的研究,。“我發(fā)現(xiàn)從歷史上看問題更清楚一點,。比方說時空在古代希臘,它就不是基本范疇,。你研究世界的方式,,不是先把世界裝到時空框架里去。這是現(xiàn)代人的做法?,F(xiàn)在為什么這么做,?因為運動被簡化為位移運動。希臘人講運動的時候,,他認為你臉變了也是運動,。一個鳥兒長成個大鳥兒,這也是運動,。而現(xiàn)代人認為運動就是空間變化,,所以空間就成了一個基本范疇。那么這個壞處是什么,?你把運動單薄化了,,實際上是把世界的豐富性給簡化了。但是,,科學恰好是在簡化以后特別有效,,所以它就成了(現(xiàn)在的狀況)?!?/span>
學然后知不足,。在社科院潛心研究學問的過程中,吳國盛漸漸感覺到自己學養(yǎng)的不足,。為了在學術上能夠再上一個新臺階,,在自己從事的科學思想史與哲學史之間建立起有益的鏈接,1995年,,他報考了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西方哲學的博士研究生,,并被順利錄取,師從葉秀山先生,。
回憶起跟隨葉秀山老師學習的三年時光,,吳國盛最強烈的感受是:緊張。當時他屬于在職讀書,,一方面要忙哲學所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還要完成研究生院規(guī)定的學位課程,,每天來回奔波于研究生院和哲學所之間,累是很累,,但收獲頗豐,。對于恩師的教誨,他感念不已,,“葉老師于我,,是一種榜樣的存在,他讀的書,,他的觀點,,幫助打開我的思路,牽引我去學習更多更深的東西,。他是一位很博學的人,,自己學習了很多門語言,西班牙語,、法語,、德語他都會,他在經(jīng)濟學領域也有成就,,以前在北大時就是經(jīng)濟社的社長……葉老師對我的教育屬于熏陶性的,,是通過傳統(tǒng)教學方式學不來的?!?/span>
期間,,他從哲學史的基礎開始從頭學習,從古希臘到海德格爾,,圍繞著現(xiàn)代技術與人類未來命運的問題,,順著西方哲學的傳統(tǒng)一路思考。三年磨一劍,,他的博士學位論文《技術與形而上學——沿著海德格爾的“思”“路”》在2001年被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定為“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之一,。
此外,,在研究所的日子里,他還將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相結合,,連續(xù)出版了不少著作,,如《自然本體化之誤》《希臘空間概念的發(fā)展》《科學的歷程》《時間的觀念》等,為科學以及科學史的普及著書立說,。
1997年,,尚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吳國盛被社科院破格晉升為研究員,成為當時這所學術研究機構中最年輕的研究員,,那一年他僅33歲,。
科學應擺脫功利主義
“科技不分,,以技代科,這是中國人對科學產(chǎn)生的最常見的誤解,。比如現(xiàn)代漢語里,,我們一說科學很容易說成科技,一說科技想的就是技術,,這表明整個社會的集體無意識,,實際就是我們腦子里有技術沒有科學?!痹谘芯窟^程中,,吳國盛發(fā)現(xiàn),國人普遍對科學的看法或多或少存在片面的誤區(qū)——仍然基于實用的層面,,由此帶來的后果是基礎科學發(fā)展的后繼乏力和科學政策的不當,。
于是,近些年來,,吳國盛曾多次就“科學”開展演講,,其中對于中國科學發(fā)展的問題,他尖銳地指出——“科”“技”混為一談,,是導致我們對“科學”的本質缺乏理解,、對“科學”的發(fā)展歷史產(chǎn)生誤解的直接原因。他說道,,“在一開始,、從零起步的時候,這個區(qū)分的重要性還沒有顯露出來,,有時候區(qū)分甚至是起反作用的,。但是當你跑到了一定程度,特別是在很多方面都已經(jīng)跟人家齊頭并進的情況下,,當你不僅僅是出于一種追趕的狀態(tài),,而是到了引領的位置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單獨強調科學功利的一面,,單獨強調其可以被轉化成技術的一面的話,,你就忘記了科學本身發(fā)展的真正動因,它并不是功利,,并不是對現(xiàn)實的好處,,它其實有自己內在的一些動因?!?/span>
對于當下廣泛存在的功利主義,,吳國盛提出,這是我國長久以來的實用主義文化所導致的,,“我們的文化中,,缺少對科學,、真理和創(chuàng)造的支持。整個近代史和現(xiàn)代化轉型中,,我們所強調的科學,,很少單純地是為了追求真理、展現(xiàn)個人創(chuàng)造力,、好奇宇宙的奧秘,,大部分強調的是為了一些政治和文化訴求。這就導致我們更多的會從一種功利角度,、實用角度來看待科學,。”
同時,,他反思道,,“從科學的根本來說,一切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本質上都是非功利的,。保持一顆超越功利之心,,才能進入創(chuàng)造的狀態(tài)。如果學習科學只是為了出人頭地,、升官發(fā)財?shù)脑?,那么你在科學上的所作所為,其實是變味兒的,。比如稍有成就的科學家,,就讓他去做官,給他很多社會榮譽,,容許他去開公司賺錢,。如果他從事科學研究的根本動力不是熱愛科學,而是為了它給自己帶來好處的話,,那么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怎么能真正地去支撐純粹的科學研究呢,?”
他強調科學與技術應區(qū)分開來,,“有意無意地忽視那些不能夠轉化為技術的科學,或者是暫時不能夠轉化為技術的科學,,長期下來的后果就是,只做應用研究和技術研究,,科學就會失去根基,,而現(xiàn)代科學是一個整體,光做應用,,就變成無源之水,,是不可持續(xù)的,。”
創(chuàng)辦科學史系
2017年,,在吳國盛的積極推動下,,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科學史系,吳國盛任科學史系主任,。
科學史系的創(chuàng)辦,,吳國盛可謂“蓄謀已久”,“其實讀碩士期間就已經(jīng)開始,。因為我們那時候發(fā)現(xiàn),,科學史這個學科好像在中國還沒有開始。那我們作為第一批科學史,、科學哲學的碩士生就有義務和責任把學科建立起來,。”
“科學史是科學與人文交叉匯通的高端新型前沿學科,,也是滲透文理,、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的典型橋梁學科,。許多世界一流綜合大學設有相關系科,,如哈佛大學有科學史系、劍橋大學有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清華大學作為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發(fā)展歷程的最早見證者和卓越代表,,為建成中國自己的科學教育體系和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作出了歷史性的杰出貢獻?!眳菄⒄f道,。
在教學方面,吳國盛也作出了明確的計劃:五年內建成包括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四個層次的完整的科學技術史人才培養(yǎng)體系,。
此外,,在吳國盛的積極建議下,清華大學還在籌備創(chuàng)建一座科學博物館(目前仍在籌建中),。他認為,,中國有大大小小的科技館,以互動產(chǎn)品居多,,少有歷史收藏,,“這座博物館在國內算是開創(chuàng)性的存在,因為從嚴格意義上說,,國內目前是沒有其他科學博物館的,,清華的科學博物館將以歷史收藏為基礎,,做一座真正的科學博物館?!?/span>
對于修建這所博物館的初衷,,吳國盛表示,“中國學習科學的這幾十年歷程,,需要有一間博物館來記載,,提供一個反思的場所?!?/span>
在科技哲學領域,,吳國盛已耕耘二十余載。二十多年來,,他為科學在中國的普及與傳播而不懈努力著,。他表示,希望通過創(chuàng)辦科學史系,,建構起西方科技史的研究平臺,,推動科學史學科在中國的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