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在山西境內奔騰近千公里,,大大小小的古渡口散布其間,。風陵渡、大禹渡,、磧口,、西口……這些在歷史上曾經繁華一時的古渡口,隨著鐵路,、公路的完善,,漸漸退出歷史舞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戰(zhàn)略指引下,,黃河古渡口正迎來新生。
兩岸披綠裝 碧水潤良田
偏關,,滔滔黃河和巍巍長城在此“牽手”,。黃河入晉后的第一個古渡口——老牛灣古渡便在這里。站在渡口處,,只見兩岸層林盡染,,一派生機。
這是在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拍攝的老牛灣,,長城和黃河在此“握手”(6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fā)(呂成貴 攝)
誰能想到,曾幾何時,,這里卻是一片“荒邊無樹鳥無窩”“眼前無處不飛沙”的景象,。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偏關,曾經溝壑縱橫,,風沙肆虐,。據當?shù)匕傩栈貞洠L沙遮天蔽日,,有時白天在家都得點燈,。
為把窮山惡水變成青山綠水,全縣上下肩挑手扛,,潛心“造綠”,。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將生態(tài)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來,偏關加速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呂梁山生態(tài)脆弱區(qū)治理等項目,如今林地面積已達121.2萬畝,,綠化率達到了40%,。
這是黃河兩岸生態(tài)環(huán)境持續(xù)向好的一個縮影。十年來,,地處黃河中游的山西貫徹綠色發(fā)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tǒng)治理,每年造林40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山西黃河流域正從生態(tài)脆弱區(qū)變?yōu)橹匾鷳B(tài)屏障。
這是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大禹渡揚水工程(2022年9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fā)(肖永杰 攝)
大禹渡,因大禹治水的傳說而得名,。長期以來,,當?shù)厝藚s過著“吃水比油難、干旱使人愁”的生活,。上世紀70年代,,芮城人民發(fā)揚大禹治水精神,建起了一座國家級大型電灌站——大禹渡揚水工程,,28萬余畝旱地因此受益,。
“黃河水來之不易,要精打細算用好,?!贝笥矶蓳P水工程服務中心主任董曾武說,,經過十年堅持不懈實施節(jié)水改造和高效節(jié)水灌溉工程,大禹渡灌區(qū)灌溉面積已經擴大到54.6多萬畝,,增長接近一倍,,灌區(qū)已有約10萬畝農田使用了節(jié)水噴灌設備,走上了一條農業(yè)生產高質量發(fā)展道路,。
“用上節(jié)水噴灌設備后,,這一千多畝地,能節(jié)省60%的水,,不僅成本下降了,,產量也提高了,小麥和玉米每畝能增產200多斤,?!碑?shù)胤N糧大戶胡天妮興奮地說。
量水而行,、節(jié)水優(yōu)先,。古渡周圍,享受著黃河水滋養(yǎng)的人們早已不再一味索取,,而是更加珍惜來自母親河的饋贈,。
“鯉魚躍龍門” 椒香飄千里
蜿蜒的黃河流至河津市龍門渡后,水面陡然開闊,,“鯉魚躍龍門”的美好傳說便從這里傳遍華夏,。生活在渡口附近龍門村的人們,正將傳說變成現(xiàn)實,。
今年73歲的龍門村村民侯青葉還記得,,過去家里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為了填飽肚子,,夫妻倆在渡口河灘里卸煤,,辛苦一天也只能掙1.5元。
上世紀80年代,,龍門村開始發(fā)展工業(yè),。與不少資源型地區(qū)一樣,他們最初選擇的也是焦化,、水泥等傳統(tǒng)產業(yè),,經營比較粗放。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新發(fā)展理念的提出,,山西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fā)展,著力提升產業(yè)發(fā)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越來越多年輕人帶著新想法、新技術回到龍門村,,推動產業(yè)不斷升級,。
37歲的原高升畢業(yè)于南開大學計算機專業(yè)。在他的參與下,,村里建起了一個全自動操作和超低排放的焦化項目,。綠色、智能成為龍門村未來發(fā)展方向,。目前,,龍門村已形成煤焦化、精細炭黑,、旅游,、房地產等七大支柱產業(yè),村集體資產達32億元,,村民年人均收入3.7萬元,。
“兩個兒子都在村辦廠子里上班,除了固定工資外,,一家人每人每年還能領到分紅,。”侯青葉說,。不僅如此,村民們還享受醫(yī)療,、教育,、養(yǎng)老等福利,今年全村整體搬遷到新建的高標準帶電梯的住宅樓,,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風陵渡黃河大橋(2022年6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fā)(肖永杰 攝)
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山西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fā)展新路子,推進紅棗,、核桃,、花椒、柿子,、仁用杏等經濟林基地建設,,著力促進黃河流域綠富同興。
這是在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拍攝的黃河風陵渡段風光(2022年6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fā)(肖永杰 攝)
漫步在芮城風陵渡口,,這里的花椒林一片連著一片,花椒樹成了當?shù)氐?/span>“致富樹”,。
“今年收成不錯,!這些花椒,個大肉厚,、色澤鮮艷,,品相很好!”76歲的風陵渡鎮(zhèn)古倫村村民耿福田家20多畝花椒喜獲豐收,,他樂得合不攏嘴,。
在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風陵渡鎮(zhèn),椒農在采摘花椒(2022年8月31日攝),。新華社發(fā)
古倫村原是個貧困村,,也是遠近聞名的“光棍村”。隨著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人們依托在當?shù)赜兄凭梅N植歷史的花椒發(fā)展產業(yè),,娶了媳婦、蓋了新房,。如今,,古倫村花椒種植面積近4000畝,村民人均收入達9000元左右,。
目前芮城縣花椒種植規(guī)模達12.5萬畝,,年產干椒6750余噸。不僅如此,,當?shù)剡€不斷改良品種,,延伸產業(yè)鏈,生產的花椒油,、花椒芽菜,、花椒蜂蜜、花椒醬等遠銷省外,?;ń樊a業(yè)已成為芮城縣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的支柱產業(yè)。
對生活在風陵渡口的人們來說,,花椒獨有的香味正是幸福生活的味道,。
古鎮(zhèn)換新顏 文化展活力
今年農歷七月十五,河曲河燈會如期舉辦,,人們聚集在西口古渡觀賞著順流而過的河燈,。這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文化盛會,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在去年通車后,,地處“雞鳴三省”之地,、此前鮮有人問津的河曲縣依靠獨特的黃河文化資源,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來,。
作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承載區(qū),,近年來山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黃河文化挖掘和保護,出臺《山西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guī)劃》,,夯實基礎設施,,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串聯(lián)起了老牛灣、西口,、磧口古鎮(zhèn),、壺口瀑布、永和乾坤灣等黃河古渡和景點,,黃河文化魅力不斷彰顯,。
游人在黃河壺口瀑布游覽(2022年9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右手邊是奔騰的黃河水,,左手邊就是我家啦?!痹诖兛诠哦?,“95后”女孩劉倩倩正在短視頻平臺直播。跟隨她的鏡頭,,觀眾們欣賞著古渡風光,,領略著“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的魅力。
這是被譽為“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的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磧口古鎮(zhèn)風光(2022年5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磧口位于山西臨縣,,曾是黃河上的重要商貿渡口,,留有大量明清時期的歷史建筑。然而,,隨著陸路交通的發(fā)展,,磧口商貿凋落,大批古建筑年久失修,,成為危房,,磧口古鎮(zhèn)也一度成為“世界百大瀕危文化遺址”。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文化保護意識的增強,,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對磧口古鎮(zhèn)的歷史建筑和古民居進行修繕和保護,推動文旅融合發(fā)展,。
如今的磧口被譽為“活著的古鎮(zhèn)”,,鏢局、當鋪,、貨棧等古建在西市街邊向世人訴說著古鎮(zhèn)昔日的繁榮,,駝幫文化在東市街全景展示。依托附近西灣村,、李家山村,、寨子山村的自然和歷史資源,古鎮(zhèn)還打造了民俗文化村,、攝影寫生藝術村和紅色文化村,。
“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贝兛诰皡^(qū)規(guī)劃科負責人白永軍說,,古鎮(zhèn)得到保護后,不僅讓更多人認識到歷史文化的價值,,也讓當?shù)匕傩粘陨狭恕奥糜物垺薄?/span>
這是被譽為“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的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磧口古鎮(zhèn)風光(2022年5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作為磧口古鎮(zhèn)的第一批持證導游,,劉倩倩注冊了一家旅游公司,,著重培養(yǎng)專業(yè)導游和主播。“越來越多年輕人正在回來,,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讓更多人來到磧口,感受黃河文化的魅力,?!彼f。
游客在被譽為“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的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磧口古鎮(zhèn)游玩(2022年5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是山西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趙曙光說,,山西將有序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tǒng)保護和活態(tài)傳承,,全力打造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山西段)文化旅游示范帶。